時間:2022-09-10 12:04:11 | 瀏覽:900
壯麗70年
發展之美
莆田市統計局權威發布
七十年鑄就輝煌巨變 新時代再譜宏偉篇章
——新中國成立70周年莆田經濟社會發展成就
莆田,史稱興安、興化,素有“文獻名邦”、“海濱鄒魯”之美譽。新中國成立前,興化大地戰亂不止,滿目瘡痍。解放后,興化大地百廢待興,隨著黨中央、國務院大力推進經濟恢復和建設,莆田國民經濟發展成效初顯。1983年,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,國務院批準莆田撤地建市,后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,現轄一縣四區兩個管委會,即仙游縣、荔城區、城廂區、涵江區、秀嶼區、湄洲島管委會、湄洲灣北岸管委會。歷屆市領導班子在這塊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嘔心瀝血、鞠躬盡瘁,帶領全市人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,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。特別是1999年,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、代省長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徹底根治木蘭溪水患后,歷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,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、一任接著一任干,接力建設木蘭溪治理工程,全面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提出的“變害為利、造福人民”的目標,全市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態文明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,開創了美麗莆田建設的新局面。
經濟總量快速增長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
經濟總量快速增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,特別是建市35年來,莆田經濟和社會發展逐漸步入“快車道”,實現跨越發展。2018年,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42.41億元,比1949年增長419.7倍,年均增長9.2%。70年來,莆田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:1949 -1983年莆田經濟緩慢增長。這一時期莆田經濟百廢待興,全市GDP年平均增長率僅4.6%,年均增速居全省九設區市末位。1984-1999年莆田經濟快速增長。這一階段恰逢改革開放及建市,莆田GDP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5.3%,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高1.4個百分點,年均增速躍居全省第4位。2000-2018年莆田經濟跨越發展。這一時期莆田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理念指引下治理木蘭溪水患,徹底結束了“福建省唯一一座洪水不設防的設區市”的歷史,拓寬了城市發展空間,全市經濟實現跨越發展,GDP年均增長12.5%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.4個百分點,年均增速躍居全省第1位,經濟總量從2005年始由全省的第9位躍居至第7位。
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一是財政實力明顯增強。2018年,全市財政總收入突破200億元達225.91億元,比1949年的0.05億元增長4826.1倍,年均增長13.1%,特別是1999年以來年均增速達到16.4%,高于同期全市GDP平均增速3.9個百分點。財政收入的迅速增加,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,促進了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。2018年,全市財政支出229.27億元,比1983年增長401.6倍,年均增長9.1%。其中,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超七成,高達74.0%。二是人均GDP明顯提高。2018年,全市人均GDP達77325元,比1949年的63元增加7.7萬元,扣除價格因素,比1949年增長398.2倍,年均增長9.1%。
科技事業成果豐碩 莆田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核心位置,不斷加大科技投入,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、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,科技事業取得豐碩的成果。2018年,全社會R&D經費內部支出預計為27.36億元,比2003年增長105.4倍;全社會R&D經費投入強度預計為1.22%,比2003年提高1.12個點。至目前,全市共培育72家(預計)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、2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、40家省級創新型企業,科技小巨人企業69家、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共有50家,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家,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5家,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15家。省、市眾創空間分別達10家、5家,重點實驗室10家。全市專利申請5216件、專利授權2357件。2家企業被評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,6家企業被評定為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,14家企業評定為市知識產權試點企業;2家企業通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貫標認證。
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發展后勁持續增強
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解放初期,農業在莆田經濟中處于主要地位,工業門類不全,基礎薄弱,服務業發展滯后。1949年和1983年,莆田三次產業結構分別為48.9:25.1:26.0和49.2:26.4:24.4,均為以傳統農業為主體,工業和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。改革開放以來,特別是建市后,莆田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,工業得到長足發展,伴隨著工業化、城鎮化的深入推進,服務業發展也明顯加快,莆田產業結構實現了歷史性的提升。1992年,三次產業結構為35.1:38.3:26.6,開始由“一、二、三”型轉變為“二、一、三”型。1997年,三次產業結構為25.2:42.8:32.0,開始由“二、一、三”型轉變為“二、三、一”型。近幾年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,莆田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經濟結構調整不斷邁出新步伐,產業結構更趨合理,優化升級穩步推進。2018年,莆田產業結構為5.2:52.6:42.2,雖然依然為“二、三、一”結構,但呈現出第一產業基礎地位穩固,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,內部結構不斷改善,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不斷上升,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高的趨勢,經濟由第二產業主導向第三產業主導加快轉變。
內需動力優化提升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全市努力調整需求結構,抓項目,促消費,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。1952年莆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僅100萬元,經過60多年的發展,2013年跨上千億元臺階,2017年達到2307.30億元,201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1954年增長300484.6倍,年均增速高達21.8%,強有力的投資帶動產業和建設的大發展,為莆田經濟的騰飛注入了不竭動力。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,消費能力不斷增強,消費品市場從小到大、從弱到強,不斷發展,成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52年的0.35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763.42億元,增長2150.1倍,年均增長12.3%,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達到歷史新高度。
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 1981年,全市出口總值僅0.22億美元,2004年超過10億美元,達10.07億美元,2018年完成34.07億美元,比1981年增長156.7倍。1984年,莆田首家外商投資企業—莆田市福祥塑膠有限公司成立,發展到今天耐克等一批國際品牌企業相繼在莆安家落戶,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量不斷增長。2004年實際利用外資0.54億美元,2018年達到5.45億美元,是2004年的10.1倍。
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 獲批全國首批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、全省唯一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,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。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4.6%上升到2018年的61.0%,提高了56.4個點,年均上升1.4個點。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,有利于居民消費結構升級,并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,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。1978年,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273元,2008年跨過萬元大關,2018年達到24271元,是1978年的88.9倍。
供給能力大大加強 質量水平不斷提高
農業生產穩步增長 經過近70年的發展,全市農業生產已形成優質大米、林果、奶業、禽蛋、優質豬、無公害蔬菜等主導產業。2018年,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7.10億元,比1949年增長21.6倍,年均增長4.6%。農業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不斷增加,荔枝、龍眼、枇杷、蜜柚四大名果全國聞名,擁有南日鮑、莆田紅毛菜、莆田牡蠣、莆田紫菜、南日紫菜、南日海帶、莆田縊蟶(貝殼類動物)、莆田縊蟶(蟶干)8個水產品類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;成功創建國家級鮑魚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基地,南日鎮成為全國鄉鎮級最大的淺海浮筏式網箱養鮑基地。到2018年,全市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的有4家,獲得“三品一標”認證的企業(合作社、家庭農場)有116家,“三品一標”認證產品達到182個。
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 解放后,莆田長期以來作為海防前線,國家投資少、工業基礎差,全市工業基本處于一窮二白的狀態。改革開放特別是建市以來,經過幾十年的發展,全市初步建立起了以制鞋、食品醫藥、電子、化工、能源、紡織服裝、機械裝備、工藝與創意、木材漿紙、金屬冶煉及壓延等為主的工業體系。十八大以來,工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,在國家政策扶持和帶動下,生物領域、高端裝備領域等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,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始萌芽,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。2018年,全部工業增加值934.96億元,比1951年增長2028.5倍,年均增長12.0%;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.7%,增幅高于同期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12.6個百分點。工業產品從無到有,從少到多。2018年, 鞋12.61億雙,比1978年增長852.9倍;罐頭67.28萬噸,比1978年增長128.5倍;服裝1.35億件,比1987年增長18.8倍;涂料34.81萬噸,比2008年增長19.6倍。
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70年來,特別是改革開放及建市以來,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,生產、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,服務業開始崛起并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,呈現出交通運輸、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,金融保險、房地產、現代物流、信息傳輸等新興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。2018年,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946.23億元,比1983年增長9533.7%,年均增長13.5%,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.2%。其中,金融業增加值118.69億元,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12.5%;房地產業增加值168.57億元,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17.8%。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,成為壯大全市第三產業經濟增長新引擎。
基礎設施大建設 發展瓶頸有效緩解
交通運輸設施日益完善 2018年,全市公路通車里程6536.38公里,比1978年增長751.1%。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62.51公里,比1996年增長463.1%。2018年末,全市公共汽車運營線路128條,運營線路3106.9公里,投入營運車輛1286輛,客運總量8434.2萬人次;出租汽車投入運營1062輛,客運總量2087.8萬人次。目前莆田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交通體系:公路方面,1996年,莆田建成沈海高速公路,總里程46.62公里,實現高速公路“零突破”。隨著沈海高速莆田段擴容工程、沈海高速復線工程、莆秀高速、莆永高速、莆炎高速競相投入,形成了縱橫八達的交織路網;鐵路方面,2010年福廈鐵路通車,2013年向莆鐵路通車,改寫了莆田“地無寸鐵”的歷史,從“縱橫”兩個方向加深了莆田和沿海城市、內陸地區的交流;海運方面,LNG碼頭、國投湄洲灣煤碳碼頭、羅嶼作業區鐵礦石碼頭、羅嶼作業區散貨碼頭、湄洲灣主航道一期、二期工程和全市首個具有海鐵聯運功能的東吳作業區東1東2通用泊位碼頭投入使用,港口貨物吞吐量快速增長,湄洲灣港口集疏運條件大為改善。
郵電通信業突飛猛進 郵電通信業規模不斷擴大,服務種類不斷豐富,推動莆田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。2018年,全市郵電業務總量82.49億元,比1978年增長6064.4倍。其中,郵政業務總量4.69億元;電信業務總量77.80億元。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434.59萬件,包裹業務1148.09萬件,快遞業務量1144.99萬件。年末全市電話用戶總數383.75萬戶,其中:固定電話用戶66.58萬戶;移動電話用戶317.16萬戶,其中4G電話用戶242.24萬戶,凈增43.06萬戶。全市互聯網用戶261.00萬戶,增加22.29萬戶。
人民生活大改善 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
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解放前,生活必需物資匱乏,人民生活處于十分貧困的狀態。經過70年的奮斗,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,生活質量不斷改善。2018年,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69元,比1949年的58元增長了639.8倍,年均增長9.8%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91元,比1949年的48元增長373.8倍,年均增長9.0%。
居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 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,居民消費領域不斷拓展。彩電、電冰箱、空調、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,汽車、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。2018年末,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、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55部、67臺、33輛,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、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39部、33臺、11輛。
生態創建扎實推進 全市大力推進治水、治氣、治土、治廢、治城、治鄉,山更綠、地更凈、水更清、天更藍,城市更加宜業宜居??諝赓|量持續保持全省前列,榮獲“國家森林城市”“國家園林城市”等稱號,木蘭溪獲評“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”,成為全國首條全流域治理水系,中央主要媒體集中宣傳報道。2018年,全市植樹造林總面積5.64萬畝,森林覆蓋率59.83%;城市新增綠地面積269.75公頃,建成區綠地率40.26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.21平方米。大力開展木蘭溪流域水質提升攻堅行動,實行“雙河長”制,取締“反彈復建”畜禽養殖場1034家,綜合治理河道773公里,小流域劣Ⅴ類水質提升任務提前完成,劣Ⅴ類水質斷面全面消除;建成東圳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、木蘭溪玉湖段生態提升工程等一批水生態項目。創成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,有風景名勝區4處,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、省級3處。一個宜居宜游的莆田靚麗生態城正發展大步向我們走來!
社會民生事業發展不斷加快 2018年,全市30項為民辦實事完成29項。構建全域就業社保服務體系,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.8萬人;實施全民參保計劃,養老、醫療保險參保率居全省前列。創辦全國首批新工科學院、當年實現招生,莆田學院、湄職院、莆田一中新校區加快建設,湄職院入圍省級現代示范校。實施教育強市十大工程,新改擴建幼兒園項目28個、中小學項目53個,新增幼兒園學位7380個、中小學學位13590個。仙游縣總醫院掛牌成立,市第一醫院新門診和病房大樓全面投用,實施醫藥衛生人才“三大工程”,新增執業醫師717名,推進中醫固本三年行動,建成基層“中醫館”23家。建成農村幸福院388所,新增養老床位2311張。文化事業更加繁榮,市博物館、圖書館、科技館開館運行,建成莆陽書房示范點6個,新增省級以上非遺傳承人24名,莆仙戲《踏傘行》獲省第27屆戲劇會演一等獎。開展全民健身運動,成功舉辦第二屆“媽祖杯”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,組織參加第十六屆省運會,獲金牌37枚。
新中國成立70周年,是莆田經濟騰飛、社會進步、文化繁榮、生態改善、人民安康的70年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,莆田發展迎來了重要的歷史性窗口期。全市人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,堅定信心,銳意進取,圍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美麗莆田的奮斗目標,全面深化改革,擴大開放,開拓創新,拼搏奮進,在新起點上譜寫莆田發展更加輝煌的新篇章。
數說莆田
地區生產總值(GDP)
(億元)
人均地區生產總值
(元)
三產構成
(%)
農林牧漁業總產值
(億元)
財政總收入
(億元)
年末常住總人口
(萬人)
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
(元)
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
(元)
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
(億元)
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
(億元)
注:1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數據從1952 年開始公布;
2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總量從 2018 年起國家統計局不公布。
(湄洲日報 莆田新聞)
責任編輯:王 敏 沈 琳 陳恒山
值班主任:林雙華